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府直属各单位:
《源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区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级各单位按照《纲要》的总体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并结合本单位、本行业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实施办法。区直有关部门制订的重点专项规划经区发展改革局审查后,报区政府审定下达;行业规划报区发展改革局审定后,由区发展改革局和有关部门联合下达。
源城区人民政府
2016年6月21日
源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1月11日源城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次会议审议批准)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环境和形势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第一节 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实力
第二节 加快提质扩容,建成宜居城市
第三节 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明指数
第四节 优化生态环境,推进富绿双赢
第五节 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福祉
第六节 深化改革开放,聚集发展动力
第四章 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第二节 强化规划衔接
第三节 强化项目支撑
第四节 强化要素保障
第五节 强化监督考评
附表:
1.源城区“十三五”规划主要经济社会标预测
2.源城区“十三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安排表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源城区实现振兴发展,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主要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政府工作主要思路和目标任务,是战略性、纲领性和综合性规划,是未来五年源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二五”时期是源城区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并取得重大发展成就的五年。五年来,全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和市打造“广东绿谷”的工作部署,围绕建设“首善之区、幸福源城”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克难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硕果累累,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城乡面貌显著变化、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和谐水平显著提升,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五年来,全区经济发展总体呈现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经济预期目标。预计,全区地方生产总值132亿元,年均增长12.68%;人均GDP为6.3万元,年均增长11.3%,完成“十二五”预期目标并高于全国水平;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228亿元、10.53亿元和123亿元,分别年均增长17.3%、24.1%和2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亿元,年均增长14%;进出口总额8.92亿元,年均增长10%。
转型升级显著加快。“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产业转移园不断发展壮大、提质升级,被评为“广东省电子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广东省循环经济工业园”、“广东省五星级优秀服务园区”,两次获评全省优秀园区。旅游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以年均18%以上的速度增长,实现由生态观光型产品向以休闲度假型产品为主、以文化康体旅游产品并重的转变,进一步确立了源城是全市旅游中心的地位。农业发展增创新优势,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发挥成效,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73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全区知识产权申报授权量达596件,位居全市前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5个,市产学研示范基地2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专利技术实施计划项目1项,获省认定民营科技企业20家,获GMP认证的企业5家。
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坚持以项目为引擎,全力推进“四个一批”、“三个50”、“三个100”、“四个25”工程以及重点项目建设。“十二五”时期累计在谈项目293个、签约项目215个、动工项目181个、投产项目117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绝对值39家、限上商贸企业68家,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7个。五年共安排重点项目122个,累计完成投资156亿元,年均完成投资率110%,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凸显。
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科教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广东省教育强区,实现教育强镇全覆盖,全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前一年达到“十二五”预期目标;创文工作扎实推进,获得创建国家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卫生计生工作成效显著,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层综合医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成立了区第二人民医院和中医院,社区、农村标准化卫生站实现全覆盖,人民群众就医环境显著改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计生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被评“广东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被省定为“新家庭人口文化示范基地”。2015年,我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5岁,达到“十二五”预期目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15年底,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2万,城镇职工住院医保、农民工医保参保人住院费由统筹基金支付的比例分别达到92%、85%,区、镇两级政府和慈善团体均设立了医疗救助资金,实现“病者有其医”;建立源城区残疾人康复中心,获评“广东省康复工作先进单位”;就业保障加强,“十二五”时期新增就业岗位34464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02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达到“十二五”预期目标;新增保障性住房1379套,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城乡住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开展幸福社区创建,全面优化社区环境,居民幸福感提升。底线民生得到保障,各类人员供养标准全市最高,城乡居民殡葬基本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加强拥军优属和优抚安置,实现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城“二连冠”。
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提质扩容,强化环境卫生管理,整治城市“六乱”,严厉打击“三违四抢”行为,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宜居村镇“六个一”工程建设和“名镇名村示范村”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埔前镇被评为“广东名镇”,和平村、新塘村被评为“广东名村”。完成农村公路硬底化路程95公里,完成桂山旅游大道改造、七寨湖公园专用公路及其附属工程、七寨湖公园旅游大道改造升级等工程,交通更加便利。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3339万元,完成了27个项目工程的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森林覆盖率由45.24%提高到48.4%,完成京九铁路生态景观林带示范段11公里、森林碳汇(一灭三改)建设任务5000亩、森林抚育29000亩,在全市率先完成治采复绿任务,成功创建10个市级生态文明村;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深入开展东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成源城污水处理厂,全面开展养猪场专项整治,中小河流域综合整治有效落实;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生态环境更加优化。
民主法治显著进步。依法行政水平提高,政府坚持重大事项向区委报告,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区人大报告、向区政协通报工作;开展依法行政考评工作,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政府服务更加规范、透明、公开;区行政服务中心和网上办事大厅高效运转,便民办公平台不断完善;坚持抓好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改革进一步深化,全面完成了非行政许可审批清理工作,基本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重点改革事项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有效开展。社会治理进一步创新,注重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相结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大力推进“平安源城”创建活动,违法犯罪案件明显减少,“两抢一盗”发案率全省最低,群众公共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上升,连续四年获评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县(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成立了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环境和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实现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这一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总体而言源城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一)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从国际看,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入,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科技成果的应用,使制造业正在悄然发生革命性变化。以新能源和新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持续催生大量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制造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大势,有利于源城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实现高端发展。
国内改革创新的机遇。从国内看,“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和践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体制机制改革将取得新的突破,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国家供给体系改革力度加大,改革的红利逐步释放,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逐渐显现,将呈现逐步企稳、小幅回升态势。这些将对源城“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作用。
省市振兴发展的机遇。从全省看,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制高点,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等,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省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地区结构从珠三角率先发展向东西北地区梯度推进,形成以珠三角为重心、东西北地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源城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打造环珠三角新兴产业集聚地具有重要意义。从全市看,《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政策的深入实施,深莞惠+汕尾河源“3+2”一体化战略的提出,深圳对口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市高新区的升格发展,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即将掀起,为源城发展带来更多的政策红利、更广的发展空间。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为主体的交通大发展,特别是赣深高铁、广河高铁对促进源城振兴发展、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具有重大意义。
源城发展基础的夯实。从源城自身看,随着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区经济社会振兴发展的基础更实、后劲更强、氛围更浓。源城承接深圳市大鹏新区对口帮扶,共建深圳大鹏(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园,成为源城未来的工业龙头,为“十三五”时期加快发展增添了新的支撑载体。
(二)面临挑战不容忽视。
国内外经济增长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增长与货币金融、政治和外交等政策相互交织影响不断增加,经济发展的不确定风险增加。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使得以中国为首的后发工业化经济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民间投资意愿减弱;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偿债进入高峰期,地方政府“加杠杆”进行投资的能力有限;企业的资金、用工、土地、运输成本继续上升,在环保、技改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入也会增加。从全省看,在经历了过去35年近10%的高速增长、总体上进入中高等收入阶段以后,不仅面临国际环境发生的变化,而且原有的以投资和资本扩张为主导、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减速或换挡成为广东经济发展内在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
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竞争激烈。从全省看,我市面临粤东西北地区的韶关、清远、梅州、汕尾、云浮等城市在接受珠三角产业辐射、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的竞争。从全市看,随着综合交通大发展,我区的区位优势不断弱化,特别是各兄弟县区都铆足干劲、争先赶超,我区已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境地。
源城自身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从源城自身来看,主导产业不够突出,一产不高、二产不强、三产不旺,增长方式仍较粗放,资金、人才、资源、技术等发展要素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增多;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压力大、任务重,改善民生任务艰巨,依然存在各种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社会的压力大;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市管理有待加强,城乡发展不够协调;政务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干部队伍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等。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准确把握发展新常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实现振兴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创新实干,攻坚克难,全力解决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实现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四个全面”重大战略,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围绕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和“三大抓手”、市“广东绿谷”的战略部署,以建好“首善之区、幸福源城”为总目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稳定第一责任、民生第一追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重大机遇,强化创新驱动,突出“三大抓手”,着力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改善民生福祉,着力提升生态文明,着力深化改革法治,全力建设“富裕源城、文明源城、美丽源城、和谐源城”四个源城,努力争当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排头兵、全市率先发展的领头羊,确保2018年与全省同步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质量效益优先、提质增效升级同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综合实力。
坚持统筹协调。更加注重城乡统筹、经济与社会统筹、改革与稳定统筹、发展与环保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更趋协调,切实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深化开放。充分发挥源城的区位、资源、产业、生态等优势,主动融入珠三角,积极参与区域分工,推动与深莞惠经济圈的全面融合;坚持优势互补,深化产业园区的合作共建,提高招商选资和外经贸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加快振兴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严守生态底线,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推进城市提质改良,推进“互联网+城市”,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为民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实现全区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坚持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以改革为导向,以法治为支撑,强化社会治理创新,深入推进平安建设,营造公平正义、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显著进步,社会软实力显著提升,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显著变化,科学发展和民主法治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努力建好“富裕源城、文明源城、美丽源城、和谐源城”四个源城。
建设富裕源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16%,达到203亿元和22.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7000元,年均增长9%,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8%;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比2015年翻一番以上;确保到2018年实现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住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建设文明源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科教文体工作跃上新台阶,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93%以上,全区科技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就业、养老、住房、福利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建成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2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以下,城乡居民预期寿命达到78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建设美丽源城。城市发展模式加快转型,空间布局更趋合理,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城市卫生和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建成现代生态园林城市,智慧城市基本建成,城市形象和宜居水平显著提升。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至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100%,生态建成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建设和谐源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区得到有效落实,社会治理创新得到加强,平安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部社区成功创建幸福社区,全部行政村成功创建幸福村居,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增强依法执政能力,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民主法治不断加强,人民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护,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基层民主制度日益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第三章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第一节 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实力
(一)做强第二产业。
加快建成“首善园区”。加强与大鹏新区的帮扶合作,深入推进园区合作共建,全力推进产业转移园扩园工程,积极拓宽园区发展空间。加快完善产业园区道路、供水、排污、景观和娱乐等公共基础设施,建立健全集创业指导、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信息化服务和物流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不断优化园区硬件设施和服务环境,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力。“十三五”期间,产业转移园新开发面积达5平方公里,到2020年,园区开发规模达到9.6平方公里,实现用地指标更加充裕、服务水平更加超前,新兴产业更具规模、优势产业更显高端、高端产业更加聚集的工业园区。
加大招商选资力度。以“四新”产业为主导,紧密联合大鹏新区,主动承接“深莞惠”经济圈产业转移,加强产业链中高端节点项目招商,精心筛选并引进落户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经济收益高、能源损耗低、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进一步完善招商工作责任制和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开展招商选资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招商选资工作成效。到2020年,我区计划新引进落户项目100个以上,其中投资额超3亿元项目25个以上,超10亿元项目5个以上,实现“四新”产业占比达80%。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每年实施“四个25”工程,确保每年实现新增洽谈、签约、开工、投产项目均达25个以上。全力推进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完善责任考核机制,加强项目建设监督,力促项目及时转化,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到2020年,全区完成建设重点项目150项,总投资450亿元。
大力推进产业集聚。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重点发展知识密度高、引领带动强、发展潜力和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现有龙头骨干企业和重大投资项目效应,发展壮大以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四新”产业为重点的主导产业,提升企业发展质量。重视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实施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引导产业集聚成规模。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注重发展“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产业,开启源城“智能制造模式”。引进、培育机器人设备制造企业,鼓励和扶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和技改创新,推广工业机器人应用。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优势产业、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共建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孵化器建设,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建设一批科技工程中心,申请一批专利,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实施开放性创新战略,支持企业加强与创新资源密集区域的科技合作,争取中科院、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在源城设立分院。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50%,“四新”产业的税收超千万元企业新增10个以上,组织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机器换人36家以上,实施技改创新86家以上。
(二)做旺第三产业。
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业。合理规划布局商业网点,调整商业业态,着力构建齐全、畅通、高效、安全的商贸流通及服务网络体系。建成公园西商业中心、新世界广场等大型商贸项目,发挥现有城市商业综合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引进一批品牌知名度高、核心集聚能力强的品牌店、连锁店、专卖店,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迎合商业街特色化发展趋势,重点打造太平古街、高埔岗旅游特色街、万绿大道客家特色饮食街、雅居乐餐吧和创意区等特色商业街区。充分发挥专业市场的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重点培育农副产品、建筑建材、汽车等专业市场。提升本土物流企业综合实力,培育引进一批物流企业和电商物流仓储企业,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致力打造粤东西北地区物流集散地。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商贸流通网络,加强城乡商贸的整合与对接,实现城乡商贸各自优势的相互融合与双向互动,畅通农产品工业品双向流通渠道,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流通模式。努力挖掘市场消费潜力,积极培育和发展新消费热点。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整顿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
着力打造特色旅游业。围绕打造广东省岭南健康休闲旅游名城的目标,继续深入实施“商旅强区”战略,打造由南至北的城区西部旅游产业带。突出源城“古邑明珠、生态绿谷”的生态资源和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山水休闲、生态野趣、温泉养生、客家风情、主题旅游”五大品牌内涵,重点建设康体养生、客家文化、生态休闲、温泉度假和乡村旅游、恐龙主题旅游6条精品线路。至2020年,争取实现全区有国家AAAA级以上旅游景区2家,规模以上酒店12家,省级以上星级农家乐15家。继续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和整体服务水平。加强区域联动,探索和创新宣传营销新模式,全面提升源城旅游城市形象和品牌知名度。“十三五”期间,确保全区接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强国内知名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加大“名优特”产品网上销售力度。鼓励重点商贸企业,依托现有实体网点、货源渠道、物流配送等商业资源,开展线上、线下协同运营,促进传统商品流通方式向电子商务方式转变。促进互联网与现代工业互动融合协调发展,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导向,依托现有工业基础,积极吸引符合产业导向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约集群发展。突出发展以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文化产业等为重点的新型服务业,大力发展家政物业、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媒体广告、社会化养老等民生性服务业,不断满足服务业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把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我区经济增长新动力。
(三)做高第一产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高标准建设蔬菜、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大力扶持埔前河以南高效农田片区发展有机蔬菜、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等产业。引导和鼓励发展生态观光茶叶种植产业,重点支持桂山林场和七寨湖环山带片区现有农业生态观光茶园做大做强,力争打造广东省茶业生产科研活动中心。到2020年,实现在肉类、蔬菜、茶叶等农产品的产量、销售总额实现高速增长。
完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农业领域合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转化公共平台建设,强化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构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深入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积极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建立农产品加工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推动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着力扶持发展温氏食品等一批规模大、辐射带动强的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和职业农民,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力争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户。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创新扶贫新机制,建立扶贫大格局,推动扶贫模式“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单一外部扶持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转变。认真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和金融扶贫,引导农民通过创业增收。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务转移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强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到2020年,形成兴农富民的新农村,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第二节 加快提质扩容,建成宜居城市
推进老城提质。围绕“东拓西优、南扩北连、中心提升”发展思路,以打造美丽源城为目标,深入推进“公园城市”和“万绿水城”建设,不断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着力构建全方位发展的新格局。大力实施旧城改造,完成宝豪?御龙湾、公园西商业中心、新世界广场、南城书房前等旧改项目建设及东埔群丰村改造。加快推进“西优”工程,逐步改良市区建成区的老片区。在“十三五”期间,每年建设和改造一批小街小巷、广场公园,提升城区一批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市政公用设施。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市区现有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排水排污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缮工程,完成太平古街、李焘故居后花园及北直街沿线古建筑保护性修缮工作。努力把中心城区打造成融历史人文、客家文化、休闲旅游、安居乐业为一体的文明舒适、整洁美观、功能完善、内涵丰富的综合性生态名城。
建设智慧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市区市容环境卫生网格化、常态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巩卫”成果,确保2018年再次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加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投入,建立布局合理、使用方便、技术先进的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完善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系统,确保市区垃圾日产日清。切实抓好市区土地监管,严厉打击“三违四抢”,确保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和市、区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以建设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为基础,统筹推进城市运营管理和社会化管理数字化,深化交通、市政、环境监管、应急保障、治安防控等领域信息化应用,构建智能、协同、高效、安全的城市化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打造城市次中心。围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实施路网规划建设,发展公共交通,进一步优化埔前、高埔岗与中心城区之间的交通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埔前河两岸的群众文化体育中心、华府小区、南城国际等项目建设和高埔岗旅游特色街改造。以埔前、高埔岗为区域,以规划建设的二、三产业服务配套区为核心,以巴伐利亚庄园、客天下?水晶温泉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和产业转移园为航母的现代工业产业为依托,推进产城融合、城市扩容,着力把南部打造成城市次中心。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优化镇村规划,统筹城乡整体发展,形成空间扩展、品质提升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全面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实施宜居村镇“六个一工程”,积极创建一批宜居村镇、名镇名村示范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交通、电力、广电、电信、互联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节 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明指数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客家文化、传承客家文明、弘扬客家精神,扎实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力争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努力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和平、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深入推进学习型源城建设,广泛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和全民读书活动,提高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客家古邑谚语和“日行一善”等社会公益宣传,营造浓厚的创文氛围。办好广场文化活动和群众文艺晚会,组织开展送戏下乡,抓好节假日群众性文体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免费的文艺演出、艺术讲座和文艺创作辅导,全面提高群众的文学艺术欣赏水平。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环境,坚决杜绝低俗、庸俗、媚俗等腐朽文化传播。
加强文化基础建设。大力整合源城区文化资源,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品位。加强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整理和开发利用,完整地体现我区文化遗产发展链条,实现源城文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更新、在更新中出彩。全面加快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财政对面向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引导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小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重点打造一批设施齐全、服务完善、交通便利和群众满意的综合示范区。重点做好太平古街、北直街沿线古屋、还金里等古建筑的保护性修缮工作及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图书馆、美术馆、槎城文化展示馆(非物质文化展示馆)、幸福立方和太阳广场、镇(街)综合文化站、村(居)文化室、农家书屋等群众性文化场所建设。
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发展文化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和现代流通组织,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文化与商贸、旅游等产业的互动发展。完善和落实文化产业政策,支持具有优势的文化企业率先发展,培育优秀文化企业和产业集群。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许可的文化产业,积极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积极培育和引导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挖掘优秀民族民间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创作以历史遗迹、名人故居为主题的优秀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精品,推动客家山歌、客家民俗、客家饮食、客家酿酒、恐龙文化等特色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弘扬具有源城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重点推进巴伐利亚庄园、南天中医药生态养生谷、中国客家黄酒基地等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产业基地建设。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建立以文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培养选拔制度和奖励制度,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文艺专业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经营人才。加强文化精品创作,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着力生产出极具浓郁客家风情、群众喜闻乐见而又雅俗共赏的艺术精品,弘扬传统文化艺术。
第四节 优化生态环境,推进富绿双赢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开展东江水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加快建设和完善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强化禁养区内禽畜养殖污染治理,着力提升城区水源水质。以“工业减排、燃煤控制、机动车尾气达标、扬尘管控、环境监管能力提升”五大治污工程,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完善环保准入制度,实施源头控制污染。积极做好新建项目的环保管理工作,严格执行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坚决做到“四个不批”。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实行总量前置审核制度,对未取得总量控制指标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记录、设备状况、技术操作等方面的现场检查,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违规行为,消除环境安全隐患,确保全区无重大污染事故发生。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实施增绿工程,大力推进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以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加快建立循环型农业、工业、服务业“四位一体”循环体系。重点实施农业洁净能源建设、节水节肥节药示范、种养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农村清洁等5大工程,加快形成农林牧多业共生的复合型循环体系。结合我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全面建成以资源化和再利用为主要特征的循环型工业体系。重点推进旅游业、通讯服务业、零售批发业、餐饮住宿业和物流业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
推进节能减排。提高项目能耗准入门槛,推进高耗能企业节能技改或转移,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严格控制能耗总量增长。积极组织企业推广先进适用节能技术设备,以推进工业锅炉整治为主要抓手,引导企业淘汰高耗能工艺设备。落实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组织推广交通节能减排示范项目,积极实施公共领域和农村地区LED照明、太阳能照明示范工程,切实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和商业民用等重点领域节能。强化企业节能管理,鼓励企业建立健全全流程绿色管理体系,深入实施清洁生产。全面实行公共机构定额用能管理制度,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实施能评全过程管理机制,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第五节 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福祉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视教育规模、质量、结构、布局协调发展,加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力争形成以“均衡、优质、特色”为鲜明特征的区域现代教育体系。积极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和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扎实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课改,变革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完善教师的动态管理机制和培训体系,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十三五”期间,全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新跨越,在河源市率先实现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到2020年,新建公办中小学12所,迁建公办中小学1所,扩建公办中小学2所,新建公办幼儿园3所。
提升卫生计生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制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大公立医院改革力度,稳步推进“四个分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服务效能,新建区中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综合大楼,迁建上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区人民医院创省三级医院。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患者多层次的医疗需求。强化镇级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卫生服务职能,加快推行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积极适应人口计生工作新形势,依法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完成区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建设,做好“新家庭人口文化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不断提高计生优质服务水平。至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人均基本公共服务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达到65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达标85%以上,每千人口床位数和医生数分别达到2.76张和1.6名,每万人口(管理人口)拥有救护车0.42辆,社会医疗机构门诊服务量和床位数占到全区的30%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以下。
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增强自主创新和质量管理能力,提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强化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能力,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科技与经济融合,不断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科技孵化基地和“人才驿站”,完善孵化器管理体制、市场化运营机制、社会化服务方式,协同我区科技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孵化平台。积极推进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虚拟孵化器建设,实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服务空间由物理孵化拓展为物理与虚拟孵化器并存互补。到2020年,实现科技创新支撑民生发展和产城融合能力迈上新台阶。
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构建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力争2020年全部村(居)建成66个以上文化体育广场。推进社区体育发展,形成社区、单位、家庭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新格局,到2020年,全区90%的社区达到省级体育先进社区标准。加强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群众开展健身、健美、康复、娱乐等体育活动提供场地、设施和技术辅导等多项优质服务,满足消费者对体育健身娱乐不同层次的需求。发展竞技体育,大力培养体育人才,努力提高体育竞赛水平。全力办好区运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重点抓好体育彩票运营、体育健身服务、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市场等体育产业,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扩大和引导体育消费,培育体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高保障能力。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全面夯实民生服务基础,重点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重大疾病保障机制。继续实行低保标准随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城乡低保补助补差水平和农村“五保”、城市“三无”人员、孤儿供养水平。强化区福利院管理,争创省二级福利院,逐步建立医养型、护养型、乐养型相融合,公益化、社会化、市场化相结合的城市综合养老模式。建立残疾人托养中心,完善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管,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抓好公(廉)租房建设,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提高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租赁补贴,不断加强城乡住房保障力度。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创业孵化器基地建设,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就业工作。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逐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到2020年,实现培训人群就业率达到90%以上,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2.5%以内。
推进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科技强警,坚持实施“千人治安大联防”等有效模式,着力构建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防控机制,始终保持对各类犯罪尤其是“两抢一盗”等刑事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积极探索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新办法新途径,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完善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坚持粮食安全政府责任制,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强监督管理,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推进国民经济动员常态化建设,增强国防动员基础能力建设,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人民武装建设,继续抓好“双拥”工作。完善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保障公共安全。加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和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提高全区安全生产意识,明确企业主体责任,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到2020年,全区各类事故总死亡人数比2015年下降10%以上。
第六节 深化改革开放,聚集发展动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推进政务和信息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干部问责制,强化督查,严格考核。健全网上办事大厅,完善电子政务体系,提升行政效能。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幸福村居创建,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和颁证进度,健全土地流转制度。
深化社会领域改革。稳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确保收入分配制度、户籍制度、司法、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创新等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深化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幸福社区创建,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增强发展的包容性;培育扶持和规范管理各类社会组织,建立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激发生态文明发展活力,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增创生态发展新优势;注重民主法治领域改革,提升民主法治水平。
深化对外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引进一批竞争优势大、带动能力强的出口基地龙头企业。提高一般贸易比重,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提升商品出口竞争力。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零部件等进口,合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加大重要物资储备进口。加快“走出去”步伐,发挥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开拓东盟、非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创新和完善多种贸易平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发展电子口岸,提高通关效率。到2020年,全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1.93亿美元,年均增长5.8%。加强区域合作发展,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加强与广东自贸区对接融合,强化与港澳台、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积极融入深莞惠经济圈,全力推进深圳大鹏新区对口帮扶源城。争取跨国公司、央企、省企、知名民营企业在源城设立总部和区域性服务中心,打造“总部经济”。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坚持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建立健全部门论证、专家咨询、公众参与、专业机构测评相结合的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建立重大行政决策过错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依法制定和公开政府及部门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明确部门职责边界,实现“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加强诚信政府建设,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失信惩戒、守信激励机制。改进和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标准、招投标和监督评估等制度,加快形成提供公共服务新机制。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机制。
打造清正廉洁政府。严格执行“八项规定”,严控“三公”经费支出。深入开展各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财经纪律,严防腐败现象的发生。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反对铺张浪费,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实绩突出的,要大力褒奖;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
第四章 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直有关单位和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源城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区“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局,负责做好日常各项协调工作,制定实施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工作方案,细化各项目标和措施,明确牵头单位,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紧盯规划发展重点和目标任务,统筹协调,有效地组织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推进重大发展任务的落实、重要改革措施的实施和“十三五”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 强化规划衔接
明确“十三五”总体规划的纲领性和指导性地位,统筹做好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等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做到“多规合一”,确保各类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协同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第三节 强化项目支撑
坚持以规划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旧城改造和民生改善等重点任务,深化前期论证,加强项目策划,集中开发、储备、实施一批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形成项目不断生成、滚动发展、有序推进的长效机制。建立重大项目前、中、后监测评价机制,加强和改进重大项目的建设管理,提高重大项目的组织建设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为完成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节 强化要素保障
用足用好上级财政、金融、税收、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保等政策红利,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加强政策、资金、土地、能源及重要商品物资等要素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和城乡一体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集中财力保证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深化政银企合作,引导和鼓励企业上市或到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等。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利用好城投债、地方债、BOT、PPP等融资方式,有效解决资金问题。科学调控土地供应,合理调整用地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重点发展平台开发、公共服务改善、重大基础设施和高端产业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土地需求。加快发展新能源,注重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保障能力建设,确保能源供应保障到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合理调配环境容量,确保重大民生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环境容量需求。加快构筑人才高地,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积极创造有利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全面完成“十三五”各项任务目标提供坚强的保障。
第五节 强化监督考评
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要分解落实到各镇(街)和区直有关单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各镇(街)和区直有关部门要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和具体考核办法,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跟踪分析,及时查找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规划执行效力。区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相关领域实施情况的评估,接受全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区发改局要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向区政府提交规划实施年度进展情况报告,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区政府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需要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时,区政府要提出调整方案,报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载体,全方位多层次对区“十三五”规划开展宣传解读,促进全社会认同和参与。加强规划实施的民主监督,充分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区人大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深入推进规划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公开规划实施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附表:1.源城区“十三五”规划主要经济社会标预测
2.源城区“十三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安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