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0)
“十一五”时期(2006—2010),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动员和组织全区广大人民群众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集中智慧和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我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的十六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积极实施“商旅带动、民营推动、借外发展、科教兴区”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下同)20.7亿元,比2000年增长209.4%,五年平均递增25.3%;工农业总产值28.6亿元,比2000年增长267.1%,五年平均递增29.7%。其中工业年均递增35.2%,农业年均递增10.8%。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全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构成由2000年的24:31:45调整为12:41:47。其中第二产业调升幅度达10个百分点。
——市场消费保持稳定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03亿元,比2000年增长177.4%,年均递增22.6%;市场物价保持基本稳定。
——财政收入状况明显好转。地方一般性财政收入9418万元,比2000年增长323.8%,年均递增33.5%。地方一般性财政收入占GDP比例由2000年的3.3%提高到2005年的4.5%。
——固定资产投资有效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0.9亿元,比2000年增长641.5%,年均递增49.3%;五年累计投资达28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3.6倍。
——利用外资增长势态良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3599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130.6%,年均递增17.9%;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加1倍。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5592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4961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98.8%和37.8%,年均递增分别为14.7%和6.6%。
——各项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等稳步推进。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口、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都有新的发展。
“十五”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任务提前一年完成。
主要体会: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必须坚持第一要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三是必须坚持执政为民,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四是必须坚持求真务实,增强加快发展的动力;五是必须坚持从严治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小二少三缺”(经济总量小,龙头企业少、拳头产品少,缺资金、缺资源、缺人才)。
二、发展环境
和平、发展与合作仍是世界主题,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日益增强,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区域合作加强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及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等因素影响,将对我们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陆续到位,对外开放程度持续提高和国内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有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加快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对我们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随着“泛珠三角”战略的实施,源城区发展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将日益凸现:
——市区建设的迅速发展,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城区的发展基础更加牢靠。各县的争相发展,其重点和中心都不可避免地向城区推进和扩张,城区将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聚集中心、幅射中心和媒介中心。
——源城区已融入了珠三角“2小时经济生活圈”,河惠、粤赣、河龙和河梅高速公路使之城区成为南接珠三角,北连内大陆的“桥头堡”,成为铁路、公路纵横交错,陆路、水路运输繁忙的交通枢纽。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快推进,有助于促进产业转移。源城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上具有“近水楼台”优势。
——“青山绿湖碧水城”的绿色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日益突出,地价、电价、水价和劳动力成本低廉而成为珠三角产业转移和低成本扩张的最佳选择。
“十一五”的发展是希望和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勇敢应对挑战,乘势而上,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和总任务,以发展城市经济为着力点,以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为落脚点,积极实施工业立区、商旅旺区、科教兴区战略,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努力实现加快发展、协调发展、重点发展、争先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为在2015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主要经济指标发展速度领先于全市,以外源经济、民营经济的加快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和优化经济结构,以商贸、旅游的扩大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的优化升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同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三大产业比重由12:41:47调整为6:51:43。
——2010年,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2000元,年均递增7.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00元,年均递增8.9%。
——2010年,地方一般性财政收入达到2.6亿元,年均递增22.5 %以上,占GDP比例由4.5%提高到5.9%。
——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亿元,年均递增14.2%。
——2010年,当年实际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十一五”累计2.5亿美元。
(三)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保持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做到统筹“五个协调”,促进“五个经济”。
统筹“五个协调”:
速度与效益相协调:既要全力加快发展,壮大总量规模,又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内源与外源经济相协调:既要大力实施借外发展战略,抓好招商引资,促进外源型经济快速发展,又要全面激活民资民力,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
强区与富民相协调: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壮大地方财政,又要落实社会保障,千方百计增加城乡人民收入。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市民素质为着力点,抓好文化建设,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促进“五个经济”:
壮大工业经济: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培育骨干和龙头企业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提升服务经济:以区位和资源为优势,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大商贸设施改造和建设力度,巩固和扩大商业网络,鼓励发展现代流通业,促进流通业优化升级。
调整农村经济:以城市为依托,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抓好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
扩大外源经济:以优质服务、优惠政策、优势资源、优良作风掀起招商引资新热潮,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促进外源经济跃上新台阶。
激活民营经济: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高民营经济整体素质,推动民营经济产业、规模、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根本转变,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四、发展措施
实现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发展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运作程度,抓好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010年,工业经济达到全区经济总量一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进一步办好源城工业园,科学规划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形成规模化的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通过产业改造、培育发展和企业聚集,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至2010年,全区工业园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龙头企业达到10户以上。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扶持各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注重培育企业集群,形成以特大型企业为龙头、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撑、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工业企业体系。
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加快服务业、建筑业和基础设施利用外资步伐。加强对外商的服务和保护,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等社会化、市场化招商方式。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优惠贷款。努力扩大进出口贸易,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多元化出口主体,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
不失时机地上一批具有规模经济的重大项目,形成项目支撑发展,增强实力,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市场化特点,按照“立项一批,上马一批,动工一批,研发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延伸前期工作范围。集中精力抓一批辐射面广、牵动力强、经济效益好、市场空间大的立区项目,特别是涉及水资源开发、精深加工、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以拉动经济实现新的增长。
充分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立足现有基础,把开发、引进具有一定规模的新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千方百计上“新”项目,全力以赴抓“大”项目,攀高结贵干“洋”项目。以超常规的措施开展工作,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实行领导负责制,对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都明确时间、量化目标、细化责任,落实目标责任制,严肃纪律,奖惩分明。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缩少农业所占比重。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把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畜牧业,建设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提高经济作物、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发展林果花木业,切实抓好经济林果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增加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千方百计搞活镇村经济,增加镇村集体财政收入,不断增强小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撑。在积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城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全面发展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重要经济增长点,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强化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公用事业、农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培育和发展现代商贸业和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信息、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房地产、物业管理、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树立大旅游的观念,充分利用本地优越的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科学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和调控力度,整合资源,深度开发,实施旅游名牌、精品战略,加速人才培养,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旅游关联产业,发展旅游景观和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旅游资源利用开发水平,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进一步完善基本分配制度,建设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2010年,全区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2000元,年均递增7.1%;全区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600元,年均递增8.9%。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化进程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积极利用民间资金、外资、信贷资金、国债资金和财政资金,扩大投资规模。“十一五” 期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50亿元,比“十五”增长一倍。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发展环境。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加快乡村道路硬底化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旧城改造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新建大型商厦10万平方米。
搞好城市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运转。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先行,多样化发展,突出城市的经济和文化特色,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大力创建卫生城、园林城、生态城、旅游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搞好城市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创新城市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完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政策措施。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统筹安排城镇建设用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企业、个人和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经营。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打破行业垄断,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政策,取消城乡户籍区别。
(三)坚持科教兴区,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应用,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大力发展科技市场和民营科技企业,引导和扶持科技中介机构快速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知识产权经济。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坚持科技、教育与经济相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加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按照就业需求大力调整和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继续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农村基础教育“五项工程”,促进学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和教育的均衡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民间资金办学,形成政府投入、社会捐资、私人投资、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系。新(扩)建一批学校,解决城区学位不足的问题。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多主体、多层次、多类型的多元办学格局。
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重点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要求的高层次人才。改革人事、劳动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努力营造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才荟萃、人尽其才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坚持和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多种形式放开、搞活、扶持中小企业,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各类企业、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参与交通、能源、城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护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大幅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市场秩序,创造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快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步伐,切实强化内部控制、市场约束和外部监管,促使地方金融机构真正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
按照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推行政务公开,改进行政服务方式,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行政执法体制,规范执法和管理行为。强化对行政许可行为的监督,完善行政监督制度。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依法规范、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完善政府内部决策规则、决策程序以及行政决策的监督制度和机制。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决策公开,保证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畅通有效。
(五)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构建和谐源城
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努力减少失业。加快建立城乡并重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优化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实施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就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依法加强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按照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不同参保人员的保障水平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基本生活需要的要求,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形成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加大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的帮扶力度。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贯彻计划生育法规和政策,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强计划生育基层服务网络建设,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优化出生人口性别结构。普及生殖保健服务,提高新生人口素质。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控制计划外生育。2010年全区总人口控制在35万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大力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强化节约意识,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建立健全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建设以及灾害预防体系建设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加强对各类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矿山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保障环境安全。
加强绿色文明宣传教育,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倡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绿色生态标志的推广和管理,倡导绿色消费。推进绿色城镇建设,发展绿色交通。通过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倡导生态文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生态城市。建立大桂山省级森林保护区,设立省级森林公园,完善各级森林管护队伍。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实施精品工程,打造文化名牌。加强广电传媒、图书馆和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健全区、镇、村三级文化网络,引导并鼓励多种投资主体进入文化领域,积极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繁荣群众文化,形成组织机构网络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文化设施现代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基层文化发展格局。
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普及健康卫生知识,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到2010年,在全区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人口期望寿命达到75岁。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群众体育运动,普遍增强人民体质。加强学校体育,明显改善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竞技体育总体实力,促进体育科研、教育、宣传和对外交流的发展。建立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建立并完善国民体质测定系统,进一步改革体育管理体制,鼓励社会兴建体育设施和举办体育活动,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新格局,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活动,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积极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使全区人民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活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强化信用意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信源城。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六好”、“和谐平安社区”活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源城。
注重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加强妇女儿童活动阵地规划与建设,重视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积极为残疾人康复、教育和就业创造条件。
加强国防动员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做好“双拥”和人防工作。支持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加强民兵预备役和民兵应急分队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
依法治理社会环境,维护社会稳定。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民事调解和劳动争议调处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防范和惩治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生产和防火责任制,进一步抓好防震减灾工作,抓好食品安全督查,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机制,建设覆盖全区城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安全防控能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充分发挥工会、青年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全面落实村民自治制度,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坚持依法治区,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严格遵守宪法,认真执行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坚持从严治党,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惩治腐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以优良的党风政风推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全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团结奋进,振兴源城,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